任正非:教育,是中国未来和美国竞赛的唯一筹码
任正非:教育,是中国未来和美国竞赛的唯一筹码
文|走进英国课堂
任正非5月21日的访谈,为中国人注入了强心剂。
大国之崛起的风度,被任总诠释的淋漓尽致。
在20000字的采访中,任正非钢铁直男的气质一览无余,让人听的酣畅淋漓。
但有一件事,却是任正非在之前的为数不多的几次采访中,多次呼吁反复强调,那就是——中国未来要和美国竞赛,一定要通过教育。
他大篇幅的谈及“基础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中美贸易根本问题是教育水平,一个国家的强盛是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完成的。”
“教育就是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不能随意说教育做教育,我认为最终是要靠教师,只有教师的地位得到提升,才可能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口号谁都会喊,我们要扎实的公立教育,我们要优秀的老师。
但是扎实的公立教育从哪来?优秀的老师从哪来?
教育这件事跟别的现代化产业不同的是,它本质是依赖人的。
煽情点说,教育的本质就是:
“一棵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一个非常理想主义存在的行业,却又需要非常现实主义财政支持的行业。
想要扎实的公立基础教育,很简单,提高公立教师的待遇。
但为何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依旧在年年空谈呢?
一句话,财政投入太少
在200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十五条就已经明确提出: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中国的公务员评级制度,决定了教师的待遇。
众所周知,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投资,是一项短期内看不出效益的工程。
而在中国许多地方,公务员升迁要有政绩做依据,所以很多地方的财政都用于起高楼大厦,铺桥造路,因为效果显现呀。
而轮到教师这一块的时候,财政早就没有钱了。
其次,教育制度决定了教师的待遇。
我们的教育制度以应试教育为主,这就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不公平,有所谓重点与非重点学校之分。
许多地方的资源都投入到重点中学之中,普通学校好不好没关系,只要重点学校能出几个高材生,能让地方出名就行。
教师工资究竟低不低?
有人认为教师工资已经够高了,老师别不知足。
事实是这样吗?我们看一组数据。
先进行世界各国大学教师的工资对比:
数据来源:2012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国际教育研究中心
对28个国家大学教师新聘时薪的调查统计
当然,中国许多顶级大学的教师工资也是很高的,而这个数据主要反映的是平均工资。
我们再纵向对比一下民国时期老师们的工资:
1927年公布的《大学教员薪俸表》规定,教授月俸从180元到600元不等。
20-30年代大学教师平均220元,中学教师平均120元,小学教师平均30元,一般工人15元。
40年代,普通警察8元,县长20元,国小教师40元。
1920年北京一个四口之家,每月只要12块银元,就可以维持小康水平。
民国时期的老师工资,可让一家三口生活很舒适,甚至可以请个小保姆。
而现在的老师,如果一人养家,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又有多少人的志愿是成为教师?
任正非说,用最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
可我们这一代人,优秀的学生都去哪里了?
做互联网去了,做金融去了,因为做什么都比老师强。
一二线城市的名校还好一些,可以吸引到素质不错的人才进入教育行列,但即便如此,愿意进入公立教育行列的优秀人才也不多。
中国的教育目标,绝不能止步于一二线的城市,而是要把眼光聚焦于那些广大的代表着基础教育的农村。
没有良好的基础教育,就难有有作为的基础研究。
今天满街高楼大厦,过二、三十年就变旧了。但如果投资教育,二、三十年后这些穷孩子就是身披学术铠甲的战士,开始冲锋。
教育投入,依旧是一个年年空谈年年谈的话题,即便今天有中国第一钢铁直男的发声站台,依旧任重道远。
但不断发声,总比一直沉默好,有人关注,就会有希望。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如果变成人才大国,我们与别人的竞争才更加有信心。
——任正非
(本文选自“走进英国课堂”,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从钱学森之问到任正非命题,中国教育有多少底气应对全球化竞争?
文|经济观察报 社论
图|全景视觉
这是一个危机时刻。华为遭遇“断供”,默默奋斗多年的“备胎”被直接推入实战。对此,所有人充满期待,也不乏担心。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此时接受中国媒体采访,言谈间最为关注的却是教育,甚至声称如果不谈教育问题,就不接受央视的专访。
何以如此?任正非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中国将来和美国竞赛,“唯有提高教育,没有其他路”。而当将目光投向教育时,这位企业家毫不掩饰自己深重的忧虑。他这样问:“我们有几个人在认真读书?博士论文真知灼见有多少呢?”
如果我们拉长视线,或许可以说,任正非的命题无意间回答了钱学森多年前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位为中国的科技奋斗一生的科学家也不是没有答案。如果他曾经给出答案,或许会和任正非不谋而合。
一个科学家,一个企业家,他们都在表达:我们要重视教育,我们需要更多的学生认认真真读书,踏踏实实做学问。这个回答还有一层潜台词是,即使我们今天面对太多的 “卡脖子”项目,我们对自主可控的呼声如此之高,我们也无法一夜之间突破所有瓶颈,掌握所有答案。当我们理性而现实地面对科技进步这件事时,一定得说,这是耐心和定力的较量,需要五年十年或者更多岁月,甚至几代人的奋斗。
不少人相信,以百亿千亿的投入可以轻松攻克类似芯片和操作系统难关,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但任正非给出的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是的,这与资金的投入有关,但并不取决于投入的量级。
当我们说提高教育的时候,要问的是,我们在以怎样的方式培养人,我们希望培养什么样的人?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够鼓励那些奇思异想,注重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也许类似于任正非这样的企业家,就有更足的底气面对一场全球化的竞争。同样重要的是,当他们真的成为科技工作者,我们如何可以创造条件,让这些基础科研工作者愿意在实验室里攻克难关,而不是为奖金和科研经费头疼,不是为了评职称和发论文绞尽脑汁。
还要问的是,我们如何面对那些掌握这个国家未来的人?他们很可能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院士和科学家,而是他们的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如果教育者不能以一种现代的理念和思维,面向未来的精神去陪伴那些孩子,我们如何能指望这些孩子超越他们的前辈,以更强大的创新思维和行动,塑造他们心目中的科技愿景,并努力使之变成现实?而当这些老师仍然要为生计烦恼的时候,我们如何又能苛求所有人都以烛照他人的牺牲与奉献成就这个国家的未来?所以任正非才会说:最主要还是要重视教师。只有教师的政治地位、经济待遇提升了,才可能使得教育得到较大发展。
此时此刻,正是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和塑造自己的机会。我们需要勇气,但我们要的更是面对未来的智慧与耐心。我们当然需要自强不息,但仍然必须戒除浮躁,以更大的魄力更积极地向所有先进者学习,甚至那些有敌意的对手。回到当下,让我们记住这句话:“一个国家的强盛,是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完成的”。
(本文选自“经济观察报”)
任正非访谈启示:对基础教育,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
原创作者 | 熊丙奇(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图源 | 东方IC
5月21日,75岁的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华为总部接受了多家中国媒体群访。其后,两万字的访谈实录刷屏。很多人被任正非的大气、有世界眼光的企业家精神所感动。而如果认真阅读采访实录,更可看到他的前瞻意识和危机意识,包括对我国基础教育的看法。
任正非说,“中国将来和美国竞赛,唯有提高教育,没有其他路。教育手段的商品是另外一个事情,我认为最主要还是要重视教师,因为教师得到被尊重了以后,大家都想做教师。”他还提到,“只有教师的政治地位提升,经济待遇提升了,我认为才可能使得教育得到较大发展。我个人为什么感受很深?我父母是乡村教师,在贵州最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从事乡村教育工作,父母这一辈子做教师的体会对孩子们的教育就是一句话‘今生今世不准当老师’,如果老师都不让自己的孩子当老师,国家是后继无人的。”
可以说,任正非对于我国基础教育的认识,和他有长远的“备胎计划”一样,都充满危机意识,而这种危机意识,对发展基础教育极为重要。美国之所以有今天的竞争实力,就和其危机意识密不可分。1983年,我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经过对美国中小学教育质量的18个月的调查,发表了《国家处于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把教育问题“上升”到国家危机的高度,足见美国对教育问题的重视。
任正非所说的父母这一辈子做教师的体会对孩子们的教育就是一句话“今生今世不准当老师”,这一情况在今天得到改变了吗?来看一家机构所做的《2016年教师生存状况调查报告》,这份报告显示,九成以上教师对实际工资收入不满意,近七成教师认为社会不尊重教师职业,八成以上教师认为教师社会地位低,近四成教师表示如果可以重新选择,绝对不会再从事教师职业,近五成老师表示不会让子女从事教师职业。过去两年来,我国推出了一系列措施,解决教师待遇和地位问题,但是,无法回避的现实是,教师群体普遍感受不到职业荣誉感,反而充满职业倦怠感。除了待遇的原因之外,还与教师工作压力大,尤其是非教学任务繁重有关。
当前,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还存在中国基础教育优于美国基础教育的盲目乐观,社交媒体经常有“美国基础教育如此之差,为何美国仍然能长期保持世界科技最强国地位,并且很可能将继续遥遥领先于其它国家?”这样的提问。而得到“美国基础教育差”的判断,是基于我国基础教育重视抓学生的知识教育,于是中国学生在数学、科学等学科知识掌握方面,“碾压”美国学生,但是,基础教育不只是知识教育,更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学会应试,而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想象力、好奇心、创新力、创造力。美国基础教育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发展时间,重视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创造力培养,而这些在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体系中,是不被重视的。
拿奥数来说,美国学生对待奥数,是用以发展数学兴趣,而我国学生却把奥数作为加分、升学的工具。在美国,一名学生获得奥赛金牌,这会是其进行数学研究的新起点,而在我国,获奖则成为很多学生的终极目标。这毫无疑问也会影响到整体基础研究的发展。
因此,我国重视基础教育,首先必须要重视教师,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地位,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一方面,我国有必要借鉴美国、日本、韩国等国的做法,建立国家教育公务员制度。去年初,我国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确立公办中小学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特殊的法律地位,明确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强化保障和管理”,这被认为是要建立国家教育公务员制度,以理顺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国家教育公务员制度对保障教师的权利,落实教师的待遇,十分重要。另一方面,则要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减少行政对学校办学的干预,让教师能把精力用到教育教学中,而不是完成没完没了的非教学任务,把精力花在应付考核、评审、检查之中。
另外,还必须改革教育评价体系,不能再是“只育分,不育人”的功利的应试教育。破除基础教育“唯分数论”的改革,要站在提升整个国家、民族的创新创造力角度系统推进,地方政府和学校,不能还盯着升学率办教育。
(本文选自腾讯教育,版权归原创作者熊丙奇所有)
▲《面对面》——任正非:时下的华为
延伸阅读: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
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查看历史消息”轻松阅读更多文章